新店最古老的土地公廟「斯馨祠」,昔日座落於新店最早開墾的商店街「店仔街」(民生路86巷街),廟內還保存著清乾隆年間,以觀音石雕製而成的古廟屋頂,與西元1779年建廟時的捐獻碑(斯馨牌),石碑中記載著信士八十五人及二家公司,共集資八十一兩一錢捐獻,並刻有「吉乾隆肆拾肆年歲次夏月立」,可一窺大坪林及十四張早期居民的結構。廟內仍保存西元1783年,
清乾隆年間青斗石雕雙耳馬槽爐,方形石爐香爐正面刻有「斯馨祠」、「癸卯年孟冬旦」保存完整,也證明「斯馨祠」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年餘的歷史,不僅是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,並在新店區域開發史上具有極重要的意義。
始建年代:乾隆四十四年(西元1779)
十四張,因靠近新店溪畔,而成為進出大坪林的門戶。清朝乾隆年間的交通是倚靠河運,而十四張與二十張交界的部分區域,因靠近新店溪畔,成為大坪林早期的貨物集散地與商業重鎮。進出當地門戶的渡口-大坪林渡(稱為店仔腳,今新店溪園路101巷底)與貿易街市,店鋪櫛比,稱之為「店仔街」。常久以來居民受到神明庇佑而發展順利,於「店仔街」街底興建一座土地公廟,命名為「斯馨祠」,「斯馨」依在地耆老所述,為「思鄉」(河洛音)轉化而來,其表達出唐山過台灣的先民對故鄉之懷念。其含義出處,另取自南朝梁武帝時期(502-549年)《千字文》中名句:『似蘭斯馨,如松之盛,川流不息,淵澄取映。』之意涵。一個人德行和修養像蘭草那樣芳香四溢,像松柏那樣的茂盛,比喻長壽清廉高尚,像江河水一樣川流不止,應該像碧潭一樣清澈照人,映照世人,為後人所借鑒學習。「斯馨」之意義是散布很遠的香氣,比喻人的品德遠播、聲譽流芳百世。
斯馨牌(捐獻碑)碑文記載有「朱舉」及「合興寮」之名,其為乾隆三十八年(西元1773年)訂立〈大坪林五庄仝立訂水路車路合約〉
的股夥,朱舉、陳朝誇、吳德昌等人為十四張的拓墾者,也是訂立水路車路合約的十四張代表人,更是由墾首蕭妙興所領導的「金合興號」股夥之一。「大坪林圳」興建時,草創寮地,稱之「合興寮」,圳成後「翻建鼎新」,稱「合興館」,意即金合興號之公館。由此可知「斯馨牌」非但是新店地區最為古老的石碑,亦反映出「大坪林」五庄的發展歷史;也見證著「大坪林圳」興築的歷史過程,意義與價值不凡。「斯馨祠」於乾隆年間創建時本是一座約三尺高,石雕屋頂和屋脊的土地公廟,建材來自大陸福建,並立有「斯馨牌」的建廟捐獻石碑。大正十三年(西元1924)新店大水,店仔街的商家幾乎全毀,「斯馨牌」亦流落民間,後來失而復得,現立於廟旁。西元1959八七水災,「斯馨祠」也因之傾斜,災後曾做簡單的整修以維持原貌。西元1991年因「斯馨祠」屋頂漏水,由當地熱心人士林清潭與時任里長黃安雄發起募款重新興建,西元1993年十月落成。
2005年起台北縣政府捷運環狀線計畫推動,位於十四張和平社區以北的廣大區域將徵收為捷運南機廠用地;2011年因捷運環狀線十四張站,與南機廠徵收拆遷;2013年11月17日「斯馨祠」拆遷暫厝於南機廠B603橋旁(民生路126之1號);2015年新北市政府變更台北都會區建設計畫,「斯馨祠」(碑)永久遷移十四張歷史公園;2017年02月10日新北市政府召開「研商「斯馨祠」永久遷移案相關事宜」會議決議,自籌經費辦理重建作業。
管委會經多年奔走申請,終於2019年獲行政院及新北市政府核准,移入十四張歷史公園「央北二路206巷2號」永存,並重新建廟(建造執照-108店建字第00442號)庇護鄉里。2020年03月09日「斯馨祠」興建工程動土典禮。特誌之。
|